《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明确了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15个法定文种。从写作上看,上述法定公文既各有特点,又有作为“法定”的同一性,如体式必须规范、文风必须庄重、表达必须得体等。研究这些法定公文写作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文字工作者加深对法定公文写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公文写作水平。下面华图教育就继续带大家看一看法定公文写作十大技巧。
六、看好“样子”
所谓“样子”,就是遵循的套路。法定公文的写作不是“自由抒写”,而是按既定“样子”的“规定动作”,这也是公文写作规范性的重要保证。离开了“样子”,相关写作就背离了该文种的内在规定性,不过“徒有虚名”而已。因此,要使写出的公文不走形,具有“公文相”,就必须熟悉各个法定文种写作的基本范式和套路。比如:通报是上级机关把工作情况或带有指导性的经验教训通报下级单位或部门,无论哪种通报,受文单位只能是制发机关的所属单位或部门;通告所告知的对象是全部组织和群众,它所宣布的规定条文,具有政策性、法规性和某种权威性,要求人们遵照执行,一般都要张贴或通过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因此,如果对各文种属性不甚了了,写作时就容易发生混搭或乱用的情况,最终写成“四不像”。
七、编好“框子”
所谓“框子”,就是基本的结构。一篇公文是否有逻辑性,最主要的就是看“框子”,也就是文章的结构。一是看“框子”严不严,是否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二是看“框子”连不连,是否有一根集中统一的脉络;三是看“框子”牢不牢,是否能经得起推敲。但凡质量上乘的公文,其“框子”都是致密无缝、首尾圆合的。比如会议纪要,一般都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总述部分是全文的前言、导语,即会议概要。一般要交代会议的时间、地点、主持单位、参加人员、会议议题、会议情况、结果及对会议总体的评价。分述部分写会议讨论的情况和结果。再如“批复”的结构一般包含承启语、表明态度、提出要求、尾语等部分,这样的表达层次,既遵循事情发展的一般顺序,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八、裁好“料子”
所谓“料子”,就是公文的材料。公文写作正如制衣,脑海中有了相关“款式”的模型后,还必须通过“料子”把“蓝图”变成现实。“料子”因文种的不同而不同,有些是既定的事实,有些是需要经过思维加工的,还有些是人为的规定。比如,《关于表彰××同志不畏强暴勇斗走私犯罪分子事迹的通报》的“料子”,来自于××同志勇斗歹徒的客观事实;《关于××路整治协调会议纪要》的“料子”,来自于对会议参加者观点的梳理和提炼。而《关于核拨城市“户外广告”专项治理经费的请示》的“料子”,主要用于“请示缘由”的写作,请示可以有很多条“缘由”,而最终哪些“缘由”更具有说服力,必须经过写作者的思维加工,既有客观事实,也有思维的分析和综合。清人李渔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而公文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写作者的眼前,最初呈现的是“工作的全貌”,在写作意图的指引下,被思维之“筛”淘洗后留下的“精华”经精心组装而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九、系好“扣子”
所谓“扣子”,就是行文的衔接。“扣子”相当于“铆钉”,将公文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设置“扣子”,上下文就有了紧密的衔接,文章的语言表达不仅有了“坡度”,也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做到了“言之有序”。如“根据……为……(我局)以……为要求,目前已……经研究,拟于……特向……并请……”,从行文的起承转合的有关“扣子”,可以看见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公文的“扣子”各式各样,有用关联词的,如“因此”“鉴于此”“固然”“既……”;有用序数词的,如“第一”“第二”“第三”等;也有用相同词语并列和反复的,如“加强城管宣传工作,是破解民生难题的需要,是落实民主民生的需要,是增加社会理解的需要”,其中的“是……是……是……”,起到了衔接内容,推动文章“情节发展”的作用。
十、打好“楔子”
所谓“楔子”,就是佐证的资料。“楔子”在词典里的意思有三种,这里取“用来加强、支撑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体物”之喻意。有些公文写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而公文的主体部分因结构统一性、简练性和规范性的需要,很难罗列所有的辅助资料,而一旦缺少相关资料的佐证,公文的有关观点就会留下缺口,因此,很多公文都采取了连带“附件”处理的方式,如此,在不影响公文整体结构均衡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了文章的表达空间,使公文内容得到了恰当和妥善的处理,弥补了主体结构的缺憾。这里的“楔子”,可以是依据的上级有关文件,也可以是要实施事项的具体方案,还可以是有关事实的背景资料。通过“主体+附件”的形式,就可以把“怎么执行”和“执行什么”巧妙地分开,使宜简的内容最大化地压缩,使宜繁的内容尽可能地丰富,有效地增强公文的表现力。
更多遴选备考经验相关资讯,请关注华图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