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不断借助智慧教育、多媒体平台,依托大中小学段、家校社平台,营造全时空的文化教育环境。
一方面,以智慧教育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结合3D、AI、全息技术等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音视频、图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在多维环境、多重渠道中感知传统文化。将实体场景与虚拟空间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借助文化在线课程、网络文艺展演、数字馆藏展览等课程资源,依托教育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虚拟平台开设网络公益公开课,促进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引导青少年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看待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另一方面,要凝聚校外导师力量,提升全员育人优势效能。要积极拓展校外育人空间,挖掘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迹等场馆的育人功能,邀请“五老”、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社会育人力量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构建校馆融合、校研融合、校企融合的育人模式,不断满足青少年的求知需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让青少年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基本脉络与发展趋势,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理想信念与文化认同。
此外,构建学段协同、校社联动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学习共同体。要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构建大中小学段融通互动、家校社协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坚持系统思维,拓展学校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机渗透,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引导青少年在全环境育人场域中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