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创新制胜导向深化实施首位战略为“两个先行”提供持久动力
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袁家军
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一直 高度重视科技、关心科技工作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擘画大 国创新,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新 论断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 深入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化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加 快重塑省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和国 际重要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推 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以创新制胜为“两个先行” 提供持久动力。
一、充分肯定五年来浙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放眼全局、高瞻远瞩, 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和决策部署。在2003年省委十 一届四次全会上,作出了“八八战略”决策部署,强调要积极推进科教兴省、 人才强省。在2006年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 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19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 总书记为浙江量身打造的创新发展道路奋勇前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 一任干,如期建成创新型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 强省首位战略,以数字化改革全面激活创新要素资源,加快打造以城西科创大 走廊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加快打造全球人才蓄 水池,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高水平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我省主持获国家科技奖数量从2016年的全国第6 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3位,五年累计达到60项。数字安防、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349项进口替代成果。“冰光纤”被列入2021 年中国科技十项重大突破,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和新型化学显微镜两项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神威量子模拟器获“戈登贝尔奖”。
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壮大。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全省超60%的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一等奖、超7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超80%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实施的国家和省重点研发项目占全省1/3,成为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主平台。2017年以来,大走廊的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规上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27.6%。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之江、西湖、良渚、湖畔、甬江、瓯江等10家省实验室挂牌建设,实现三大科创高地全覆盖。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2个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实现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推进,累计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68家。
人才引进培育成效突出。通过深入实施“鲲鹏计划”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累计引进顶尖人才59位。2021年,新增两院院士5名,入选国家“杰青” 22人、创历史新高。11个设区市连续2年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
产业创新水平显著跃升。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达62.6%,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的81%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企业“双倍 增”计划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的7700家增加到2021年的2.86万家、增加了近3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3.16万家增加到8.6万家,创新型领军企业 累计达6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为149家、470家,均居全国第1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3位。
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十三五”全社会研发投入基本实现翻番,2021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为2132亿元、居全国第4,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9%,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我省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2021年我省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提升到4%,比2016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数字化改革牵引科技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十联动” 创新生态体系初步构建,县域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网办”“一指办”等8项改革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任务清单。国内国际科技合作打开新局面,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牵头成立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省政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名校签署省校合作协议,与挪威、新加坡联合设立双边产业创新合作项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标“两个先行”、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我省科技创新仍存在不少短板与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
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 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 奋斗。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 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为我国科技 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深刻领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深刻领会“四个面向”的创新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得有标志性科技成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深刻领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刻领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明确创新制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四个面向”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创新在“两个先行”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系统重塑省域创新体系,以超常规举措培育打造创新平台优势、技术领先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人才支撑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和国际重要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思路
强化顶层设计,以战略目标驱动创新跃升,创新制胜和塑造变革协同发力, 系统重塑省域创新体系,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浙江路径,构建“战略目标+ 战略领域+重大平台+重大设施+支撑产业+重大团队”体系构架,全面提升体系 化创新力和整体效能。一要聚焦创新战略领域,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有所 为、有所不为,集中浙江优势领域,承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任务,细化主 攻方向,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构架。二要重构省域创新组织体系,更好 发挥制度优势,通过政府有效组织,优化科技力量整体布局,打通创新全链条, 推动政府、高校、机构、企业高效协同,全面提升创新主体、要素之间的组织、协作和动员能力,使创新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三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深 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治理,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需求 引导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健全多元化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支持创新 突破的制度体系。四要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深化“十联动”创新生态,在更大 范围构建起伙伴关系,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服务链高效协 同,打造高水平开放包容、富有弹性的创新生态最优省。
(三)具体要着力抓好7个方面重点任务
着力纵深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三大科创高地是浙江科技创新的塔尖,是为国家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的主阵地,必须对标世界最前沿、最尖端领域,坚持国家所 需、未来所向,汇聚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省属高校等优势科研 力量和学科资源,做实“四梁八柱”、找准“跑道”,集合精锐力量,尽早实 现突破,加快打造一批重大战略成果。具体要构建“315”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架构:“3”是“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15”是15 大战略领域:包括云计算与未来网络、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微电子与光电子、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结构生物学及关键生物技术、脑科 学与脑机融合、组学与精准医学、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器械、生物育种与现代 农业、精细化工与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与空天材料、双碳与环保技术等。每一个战略领域都要细化主攻方向,排出重大项目,明确 重大平台、重大团队、支撑引领产业和领军企业。“315”是一个开放体系,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浙江本身科技发展和人才能力的提升,不断进 行动态调整、迭代升级。
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这是浙江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构建以科创走廊为支撑、实验室为主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为重要支点的高能级平台体系: 一要做强做优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的科创走廊体系。高水平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坚持“一廊引领、区域联动”推动杭州城西科 创大走廊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推进G60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浙中科创走廊等各具特色的科创走廊建设,全 面发挥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引领作用。二要做强做优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推动国防领域国家实验室挂牌并入轨运行, 支持之江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践样本, 支持西湖实验室、浙江大学脑机交叉研究院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打造国家实 验室基地群。高水平建设10大浙江省实验室,积极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对 照国家实验室重组要求,加快推进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化重组和系统化提升。三 要做强做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建设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大对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科院医学所等的支持,积极引 进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等来浙组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同时,要加快布局建设综合性或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中心。
着力强化“卡脖子”技术攻关。这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攻坚点。凝聚力量、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全面提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的全链 条创新能力。一要强化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支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点实施 “登峰学科”建设行动,开展数理力学、量子信息、脑科学等领域基础研究, 布局建设一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发展底层理论和根部技术, 努力形成重大基础原创成果集群式突破。二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创新。聚焦创新链的技术瓶颈和产业链断链断供的风险点,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 立项机制,强化省市县联动、跨部门协同,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 关机制,实现“谁能干让谁干、以绩效论英雄”。深度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工 程”,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备份系统和协同创新项目建设,发挥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创新联合体作用,力争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基本解除“卡脖子”风险。 三要强化打造引领性的硬核成果。推动科研攻关思路从对标型、跟随型向引领型、愿景型转变,聚焦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双尖双领”研 发攻关计划,在智能计算、结构生物学、量子测量、芯片验证系统等领域成为 领跑者,在新材料、碳达峰碳中和、海洋技术领域达到先进水平,在水稻、西 兰花等农业育种技术领域达到一流水平,取得有力支撑科创高地建设的重大标 志性成果。
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这是浙江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坚持需求导向、抢占前沿、安全可控,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闭环,着力构建现代科 创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一要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 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建成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提升“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加快建设“万亩 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构建“823”产业重点创新方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汽车等8大重点领域,及23个产业发展重点),壮大集群总规模、超百亿元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柔性电子、空天一体化、前沿新 材料、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新一轮 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加快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 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项目;实施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链主+专精特新”企业协同机制,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创新生态圈。三要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塑。全力打造全球技术交易枢纽,探索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 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持续打造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版和“浙江拍”品牌。发挥创新创业大赛作用,培育形成更多新企业新业态。
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战略支点。这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一要大力引进培育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鲲鹏行动”等重点人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健全人才谱系,引进更多战略科学家。发挥各种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引才留才功能,支持杭州、宁波等建设人才高地,激发浙江大学领头雁作用和西湖大学独特作用,全面提升人才承载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二要大力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谋划实施“实验工程师”队伍建设行动,推进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培育工程技术人才。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资源,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产业人才。三要大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好用好浙里人才管家等重大应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试行“悬赏制”“联合制”“军令状制”等科技攻关机制。深化科技人才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在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聘试点,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扩大至全省。
着力构建全域创新新格局。这是浙江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一要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创新能级。发挥中心城市集聚人才、资本、资源等优势,加快布局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平台建设,引进培育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群,形成“产业创新+未来城市”一体贯通新格局。推动杭州、宁波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加快创建舟山、台州、金华国家高新区, 培育建设丽水国家高新区,努力实现国家高新区设区市全覆盖、省级高新区工业强县(市、区)全覆盖。二要加快提升工业大县科创能力。聚焦产业结构升级,支持创建各类产业科创平台,引导支持创新人才向工业大县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建设力度;高质量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雏鹰行动”“放水养鱼行动”“单项冠军培育行动”“凤凰行动”“雄鹰行动”,推动更多企业成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三要科技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聚焦生态工业、数字经济、生物产业等领域,深入实施一批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加快缩小“科技鸿沟”“技术差距”。健全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推进“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建设, 推动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山区有效转移。四要大力实施科技惠农富民行动。深入实施“双强行动”、农业新品种选育和百品万亩工程等专项,加大种子种业、农机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布局建设,加快建设农业科创高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完善“1人+1乡”“1队+1业”“1家+1县”“1企+1策”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结对,构建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新格局。
着力打造“十联动”最优创新生态。这是浙江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一要以数字化改革重塑科技体制机制。深化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探索“科技大脑+ 未来实验室”科研新范式,促进“十联动”创新要素充分开发共享、智能精准 配置。按照“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 实现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盘棋”统筹管理。加快完善质量、绩效、贡 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推动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突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决策 咨询制度,发挥科技创新智库对决策的支持作用。二要提升多跨协同、高效联 动、开放合作的创新项目组织能力。打通政府、高校、机构、企业等科技合作通道,构建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重点领域攻关和跨领域研究。推动龙头 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支持建设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快构建跨领 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机制。主动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省市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的发展 联动,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三要打造一流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融通通道,加大引入长期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引导银行金 融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科创企业评价体系和信贷机制,持续 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谋划设立省 科创母基金,更好发挥各类基金作用。支持杭州、嘉兴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 革试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四要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服 务保护体系。积极实行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一 件事”集成服务,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审判体系,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大保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