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固本塑造变革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先行省建设
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袁家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做好农业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 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 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 论述精神,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两个先行”部署,总结成绩、分析问题、 部署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先行省建设,夯实“两个先行”农业农村基础。
一、充分肯定我省农业发展成效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强调无论经济发展到什 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 会变。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全面分析浙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前瞻性地作出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为浙江农业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从2004年到2021年,我省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农业的产品供给、生态 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愈加显著、不断强化,通过创新找到了很好的路子。18 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农 业发展质效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 势,我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坚决打好粮食安全保 卫战,现代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稳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农业总产值连续16年保持增长、年均增长6.34%。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均创近六年新高。今年上半年,农 业增加值增长3.4%,夏粮、早稻、油菜播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 生猪稳产稳供有力推进,果蔬种植、油料作物、水产养殖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菜蛋鱼果等产品供应充足。“非粮化”“非农化”整治稳妥推进。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聚焦做强优势、做大特色,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为2.9∶1,休闲农业总产值达到470亿元;农、林、牧、渔、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比例由2016年的48.4∶5∶13.8∶ 30.6∶2.2演变为47.4∶4.7∶11.3∶33.2∶3.4。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建成“一村一品”12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4个,“一县一业”“多县一带”产业分层集聚格局趋于成型,“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6年的62%提高到65.1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实施“双尖”“双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8项,纳入国家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项目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居全国各省份第一。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育成省级审(认)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694个,良种覆盖率98% 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9%,成功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获批建设国家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
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截至目前,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719个、位居全国第二,无公害农产品3722个。“肥药两制”改革深化推进,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8年实现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91%、秸秆综合利用率96%。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3.3%。
农业基础设施支撑有力。农业“两区”主平台功能持续凸显,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图入库面积810.77万亩,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农业水利设施加快建设,大中型灌区灌排工程建设与改造扎实推进。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率先修订《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制定《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首创“浙江安全码”,健全农业自然灾害应对组织指挥体系。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123个,提供风险保障327.14亿元,参保农户75.3万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精准到乡镇。年均因灾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从2012—2016年的0.76%下降至2017—2021年的0.29%。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对标先进特别是“两个先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突出藏 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切入点, 加快建设农业科创高地,加快重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科技化、机械化、绿色化、融合化,扎实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联动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建设农业现代化先行省,为“两个先行”提供基础支撑。
(二)目标路径
未来5年,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系统性变革,产业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高效生态农业”金名片持续擦亮,农业 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值、农村居民收入等关键核心指标领先全国,基本建成农 业现代化先行省。具体实现“五大重塑”:一是保供能力重塑,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全面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持续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建立健全农 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体系。二是发展动能重塑,农业科创水平显著跃升。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持续提升,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成效凸显,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产业结构重塑, 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构建形成高附加值 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四是经营体系重塑,农业活力竞争力持续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持续提升,资源要素配 置效率显著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生产组织化程度跃上新台阶。 五是基础设施体系重塑,农业软硬件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以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导向,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加快构建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的农 田水利、气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
(三)重点要抓好8项任务
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近几年,受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全球 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一要强化耕地保护。实施粮食生产功能 区“百千”工程,深入开展“两非”整治优化,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扩面提质。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等项目。深 入实施土壤健康行动,全面建立五级“田长制”和村级耕地保护巡查员责任制。二要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有序推进全基因组 选择、基因编辑、转基因等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加快高通量、规模化表型与基 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构建水稻、生猪等物种分子指纹图谱库。完成农作物种质 资源、畜禽遗传资源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加强种质资源挖掘创制,建设 一批种质资源库。聚焦水稻、旱粮和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构建地域特色鲜明的 种业育繁推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制种大县,加快种业阵型企业发展。三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水稻重点向浙北晚粳稻区、浙东南沿海及浙中双季稻区、浙西南晚籼稻区集聚。全力打造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温黄平原小麦主产区, 适当发展金衢、温丽山区半山区的山地小麦。拓展浙中与浙西南丘陵山区半山区普通玉米、鲜食玉米,发展城郊区域鲜食玉米。发展钱塘江两岸及沿海加工型鲜食大豆、温州丽水早熟鲜食大豆、浙中与浙西南丘陵地区籽粒大豆。生产布局虽有侧重,但各区域各品种要重视均衡增产。
着力打造农业科创高地。要在“315”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整体框架下, 加快构建“1+6+X”的农业科创架构体系,“1”即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总方向, “6”即生物育种、现代农机装备与数字农业、高效生态种养业、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健康、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战略基础前沿技术等重点领域,“X”即对应6 大战略领域的主攻方向。一要深入开展农业科技“高原造峰”。持续、稳定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快育成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 种。深化高效生态种养业技术攻关,大力提升粮油菜、畜牧、水产以及林特经 济作物的产出效率。加快农副产品功能性状挖掘开发、营养健康食品制造以及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研究。超前部署农业生物制造技术攻关,开展以农作 物为生物反应器的生物产品(制剂)前沿研究。加强基因编辑、农业传感器与 专用芯片、农业核心算法、细胞工厂等底盘技术研究。二要加快重塑农业科创 平台体系。积极参与种业等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创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 室,提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快湘湖实验室建设进程。加快 布局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水平重点农业企业研发机构。大力培育农业高新 技术产业,加快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和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厂化农业基地。三要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探索建设农业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实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首推制度和科技成果 “转移支付”机制,加快推动优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富民。发挥市级农科院联 盟在区域性应用研究、科技成果熟化中的重要作用,组装集成熟化相关产业技 术,做实区域科技成果熟化。
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树立大食物观,发挥农业多重功能,在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过程中,促进农业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一要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质量。支持现代化规模猪场建设和改造提升。加快发展优质家畜、湖羊等浙系特色畜牧,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深入实施水产健康养殖行动,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加强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二要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布局提升生态茶园、精品果园、特色菌园、道地 药园等,打造一批小而精、特而优的特色农业产业。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百千” 工程,整合提升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现有乡村产业平台。加快 发展森林休闲健康养生产业和林下经济。三要提升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水平。强化农业全产业链思维,加快构建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 相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百千”工程。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 “百千”工程。全力做好“农业+”文章,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研学科普、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放大农遗大会效应, “一县一策”深入挖掘农遗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价值,打造农 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我省是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是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省,有基础、有条件在山区丘陵农业机械化上先行一步,为全国探路。一要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研制一批适用丘陵山区和设施农业的小型化、轻便化、多功能高效专用农机。加快新机具新技术成果转化和试验熟化,争取更多的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落户我省。二要做强小农机产业集群。发挥农机制造“一园六区”集群优势,支持具有实验室研发功能的领军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培育名录,打造“浙江制造”小型农机具标志性产业链。三要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提升粮油、果菜茶等产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健全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支持丘陵山区机耕道路、林间作业道路等提档升级。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和养殖模式,优配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加强国内外农机农艺融合成功模式的引进、试验和推广。
着力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要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小农户有机融入、家庭农场培育提升、农民合作社提升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倍增强 能等计划,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二要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 式。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支持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实施农业“标准地” 改革,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模式。因地制宜推行土地托管、 代耕代种等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健全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支持家 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农合联。三要构建高效 率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深化“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开展全程生产托管服务。 按照农机作业、农技服务、农资配送、耕地智保、产品推广等集成共享理念,
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百千”工程。
着力推进农业数字变革。一要推广“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迭代升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大脑,推动政府侧与主体侧、生产端与消费端高效链接,实现业务全闭环、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服务全集成。坚持“数字化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扎实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提升。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未来五年构建“数字+设施”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未来农场(牧场、渔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二要加快打造未来农业新形态。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和管理理念, 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分配体系等优化重构,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按照要素集约化、生产智能化、产业生态化、管理高效化、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加快培育一批未来农业新主体。三要加强农业“新基建” 建设。加快5G、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动农田、水利、农机、渔船、大棚、冷库等生产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探索构建分级分类的农业数据共享应用机制,促进“三农”数据资源有序流动、安全共享、互惠共赢。
着力提升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一要深入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把农业纳入碳达峰重点领域,一体推进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推动农机换代升级、推广生态 技术模式、提高农事作业效率、探索农业固碳增汇等工作,大力推广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探索农业减排 固碳的浙江路径。实施内陆八大水系禁渔期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加快舟山、 台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二要深入推进全域“肥药两制”改革。推广主要农作物配方肥替代平衡肥和化学农药定额施用标准,保持化学农药使用量 零增长。三要深入推进绿色技术应用。加强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支撑, 推广耕地障碍因子消减等生产技术。深化实施农药、饲料等环保化行动,加大 生物肥药、可降解薄膜、绿色防控产品等绿色投入品研发推广力度。
着力打造高质量农业人才队伍。一是农业领军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积极引进一批领军型农业人才。深化省级农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度,系统组建产业技术团队,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支持各地建立健全首席专家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专家团队运作体系。二是农创客队伍。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实施农创客培育计划,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让“上山下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新潮流。三是科技特派员队伍。省市县联动加大选派力度,构建完善“1人+1乡”“1队+1业”“1 家+1县”“1企+1策”服务体系,加快科技特派员全省域、全领域、全产业链覆盖。试点开展科技特派团工作,引导创新要素向山区26县集聚。四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确保基层农技人员回归本位,加大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