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3 23:25:24
一、华图遴选背景材料
近年来,广播剧悄无声息收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历史名著、经典小说、都市生活、悬疑推理、奇幻仙侠、影视IP,多种题材的故事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听众以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历史上最早的广播剧可以追溯至1924年,与全球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几近同步。
二、华图遴选考题
作为一种诞生近百年的广播节目类型,广播剧何以“重磅回归”人们的日常文艺生活,又会随着时代和技术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形态?
三、华图遴选参考解析
没有画面,只有声音,广播剧被称为“耳朵里的戏”,特殊之处在于通过声音来塑造听觉形象。与有声书往往只有一个主要播讲人串联整个文本不同,广播剧一般每个角色不论主角配角都有对应的配音演员,有专门的演员负责旁白,还有编剧、导演甚至后期特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广播剧来说更是如此。富有质感的配音、渲染氛围的配乐、恰到好处的音效,广播剧能够以声传情,读者也可以尽情想象,“脑补”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上的满足。而且,相比于影视剧,一些广播剧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细腻,适合刻画人物心理,诠释影视剧里难以进行视觉化呈现的画面。正因此,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
作为一种“伴随媒介”,广播剧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解放了人们的双眼,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有声读物一样,它具备适合多线程办事的优越性,听众可以一边听剧一边散步、运动或通勤、做家务等。而且与欣赏电影、戏剧不同,听广播剧不需要特定的环境,也无需耗费大段时间,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追剧。对于喜欢阅读、热爱观影但没时间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更便捷的替代性选择。况且像与《三体》《盗墓笔记》《甄嬛传》这些经典IP联动的广播剧,同样能让听友获得酣畅淋漓的艺术体验。有网友说,“一副耳机,就是一个世界。一部作品,就是一次疗愈。”对于不少爱好者而言,如果说短视频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那么广播剧则是抚慰人心的隐秘空间。
从最早的电台广播剧,到网友出于兴趣、自发制作的网络广播剧,再到专业机构的商业广播剧,制作方式的更新也带来了内容的改变,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传统的电台广播剧剧目经典,老一辈人曾喜欢打开收音机“听匣子”,在《一万块夹板》《三国演义》《红岩》里接受文艺熏陶;网络广播剧题材丰富、制作灵活,多由配音爱好者改编自网络小说,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商业广播剧常有影视公司介入,阵容较为庞大,制作更为精良。如今,商业广播剧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功案例,正在朝着“耳朵经济”生力军的方向加速迈进。
当然,广播剧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原创剧本、盈利模式、人才培养、版权保护等方面,行业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内容品质也就良莠不齐。一部成熟的广播剧制作周期往往较长,剧本的创作与打磨、配音和音乐的录制、后期制作、商业的营销与宣发等,都需要大量精力和成本的投入。但对于一些创作者来说,获取收益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是凭着兴趣和爱好在坚持。怎样探索出更为成熟的付费转化模式,让更多有趣味、有韵味、有意味的作品不断诞生、持续“声入人心”,是摆在不少从业者和广播剧爱好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吸引和留住听众,归根结底要靠作品的质量。广播剧《今生无悔》,艺术再现了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科学家黄旭华的奋斗人生;广播剧《不负青山》,以福建省长汀县的绿色嬗变之路为题材,生动展现了当地人民治理水土流失、推进乡村振兴的历程……这些紧扣时代主题、展现时代精神的广播剧引发听众广泛共鸣,启示创作者: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求,才能获得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对于抓住技术变革和时代变化重焕新生的广播剧来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待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