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差别为核心 率先打造湖州“无差别城乡”
浙江省常委 王纲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领导小组第一次专题会精神,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创新实干、争先创优,率先打造湖州“无差别城乡”,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全面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在湖州感受‘无差别城乡’”品牌,为全省全国推进共同富裕作出湖州更大的贡献。
下面,我围绕率先打造湖州“无差别城乡”这个主题,讲四点意见,就是要准确把握好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四个核心问题”。
一、讲一讲“为什么”,就是要深刻认识基本逻辑
湖州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是源自科学理论、把握潮流趋势、基于比较优势、顺应百姓期待的目标引领和倒逼下的重大决策和实践创新,是湖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奋进“第二个百年”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从认识论看,新思想引领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推动共同富裕,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的鲜明特色,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八八战略”,特别是2003年4月在我市安吉调研时明确要求,“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重要论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新境界。湖州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的行动自觉,是对湖州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必由之路的高度凝炼概括,将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多湖州经验。
(二)从实践论看,大趋势呼唤大作为。回望我国现代化进程,在经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两个阶段之后,当前“乡土中国”已经演变为“城乡中国”,我国城乡关系迈入融合发展新阶段,未来必将进入无差别发展的更高阶段。中央《意见》明确要求浙江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今年7月,省里把湖州列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之一,赋予“缩小城乡差距”的试点任务。8月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明确提出,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社会变革,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并把持续缩小“三大差距”作为数字社会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已经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任务清单,亟需我们勇于实践、攻坚突破。湖州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就是湖州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创新实践,也是在目标引领和倒逼下缩小城乡差距的湖州打法,更是运用数字化改革思维和方法,重塑城乡关系,呈现新时代市域共富新图景的创新作为。
(三)从优势论看,好基因催生好价值。对照“八八战略”蕴含的优势论分析框架,湖州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基于天然禀赋,成于比较优势。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全域绿色发展引领全国;湖州也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这些都是我们率先实现“无差别”的信心和底气所在。今年5月,省委袁家军书记在我市调研时特别勉励我们,“湖州城乡均衡,应该在共同富裕示范上更好地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之路,特别要把城市公共服务更好地覆盖到广大农村”。湖州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就是把各种显性优势和潜在优势转化为全新动能,系统集成绿色发展、城乡均衡“两个拳头”,把共同富裕这一“普通话”翻译为具有湖州辨识度、致力于率先领先的“湖州话”,释放城市磁性,升华湖州价值。
二、讲一讲“是什么”,牢牢把握内涵特征
我们提出,湖州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是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突出数字化改革牵引,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以“人的‘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差别”为核心,以共同富裕绿色样本为愿景,以居民收入均衡化、宜居环境高品质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高效化、数智进程同步化为主攻方向,聚焦绿色共富,加速城乡融合,率先基本呈现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差别”消亡、普遍富裕的城乡关系新形态。
我们还提出了“三是三不是”的基本特征:是制度供给的均等化,不是功能形态的同质化;是发展机会的平等化,不是发展结果的一样化;是品质生活的共享化,不是生活方式的平移化。
为进一步理解“无差别城乡”这一新形态的内涵特征,我再从四个方面作个阐述:
(一)“无差别城乡”是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尊重的新形态。“无差别城乡”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差别为核心,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要让每一位新老湖州人,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都能共享时代发展的成果。
(二)“无差别城乡”是城市和乡村实现高水平均衡的新形态。打造“无差别城乡”,不是削峰填谷、削平补齐,不是城乡无区别,而是要在城乡各自充分发展的前提下,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无差别城乡”,就是“无差别湖州”,是把湖州全域582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城乡之间功能定位更加鲜明、发展各得其所。
(三)“无差别城乡”是绿色驱动、改革牵引形成的新形态。打造“无差别城乡”不是搞大开发、大建设,而是抓大融合、大发展。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多维转化,在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下,生态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优质山水、人文资源更富有价值,转化通道更加开阔。城乡要素大循环成为新格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上山下乡”,乡村富余的土地指标、生态产品“进城入市”,实现双向高效对流。
(四)“无差别城乡”是与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目标同步实现的新形态。“无差别城乡”是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抓手载体,两者在目标设定、进程安排上,必须是步调一致、协同共进的。按照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的总体安排,到2035年基本建成更高水平的湖州“无差别城乡”,这与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时间节点相一致,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城乡居民跨入共同富裕新阶段。近期要统筹好共同富裕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四五”规划任务,进一步明确“大干‘一三五’”的阶段性具体目标:“一”是指2021年实现新突破,紧扣年度重点任务,在产业融合、城乡风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共建共富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指到2023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通过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每年的突破性积累,城乡共富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共同富裕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五”是指到2025年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以内,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全面破除,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讲一讲“干什么”,就是要聚焦重点攻坚突破
打造“无差别城乡”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大场景,必须抓纲带目,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的纲目就是扬优势、补短板、重大改革、典型案例“四张清单”。
(一)全力打好“扬优势”组合拳。“扬优势”清单重点是系统集成比较优势,把长板拉长,为打造“无差别城乡”进一步提速赋能。重中之中抓好六件事:
第一,推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要发挥地理优势,突出战略引领,推进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转变。高质量推动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推进项目快落地、平台大提升。
第二,推动“五谷丰登”计划密集施工。要发挥山水优势,以“五谷丰登”计划为重要支点,撬动高端产业、创新流量更多从“城”导流到“乡”,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
第三,推动“一湾极化”加快形成。要发挥滨湖一体化优势,以南太湖新区为龙头,唱好科技城、未来城“双城记”,狠抓项目“双进双产”,打造“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高地。
第四,推动“轨道上的湖州”等交通大会战。要发挥区位优势,以建设“轨道上的湖州”为抓手,重点加快推进沪苏湖、湖杭、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等交通项目。
第五,推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建设。要发挥“三美同步”优势,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建成一批城市和县域风貌样板区,每年打造1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以“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未来乡村”为核心场景,全面推进城乡现代化建设。
第六,推动农业“双强行动”走在全省前列。要发挥农业现代化水平领跑领先的优势,扎实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创新开展“未来农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县都要积极打造先行创建区。
(二)努力提升“补短板”聚合效应。“补短板”清单要聚焦城乡差距精准发力。要着力抓好五个重点:
第一,推进居民收入均衡化。尤其要在推进“扩中”“提低”、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上率先探路。围绕全省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多渠道促进百姓持续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面上增长。要探索开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先富带后富机制。
第二,推进宜居环境高品质化。要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为重点,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从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等入手,着力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着力打造美丽湖州。
第三,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聚焦“精神富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推动公共服务布局调整和质量提升,让住在郊区和山里的人,都能够快速地得到优质公共服务。
第四,推进要素配置高效化。要坚持财政投入、社会资本、绿色融资多条腿走路,多方筹措城乡建设资金。谋划实施“2345+节能减排”(建筑容积率2.0以上、亩均税收30万元、亩均固定资产投资400万元、亩均产值500万元)项目准入标准,全方位提升亩均产出。以价值重估为大场景,吸引更多人才来湖创新创业。
第五,推进数智进程同步化。要坚持服务于生产、生活和治理的鲜明导向,加快城乡数字一体化建设,加速数字乡村迭代升级,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
(三)全面激活“重大改革”牵引力。要发挥数字化改革的撬动作用,加快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标志性成果、创造普遍性经验,努力交出改革高分报表。当前要主攻四大领域改革:
第一,要主攻“两山”转化改革。坚持“小切口、大场景”,探索打造基于“两山”转化和绿色发展的智治工程。加快探索形成生态价值提升新路径,推动GEP和GDP同步增长。全面推广“两山”银行等新模式,持续拓宽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多维转化通道。
第二,要主攻城乡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突出“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这个“老三篇”,以改革做深盘活激活的文章。重点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统筹农村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和农业“标准地”三块地联动集成改革。以土地为载体,统筹推进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改革。
第三,要主攻营商环境改革。加快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迭代升级招商引才、创业创新创强等系列政策,植入新产业、聚引新人群、催生新变化。深化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加快“一件事”集成改革,推进政务服务2.0向基层延伸、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
第四,要主攻城乡治理现代化改革。强化数字化理念,加快推广“数字乡村一张图”,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乡村治理“余村经验”、镇域治理“织里经验”、城市治理精细化管理经验,推动城市和乡村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治理效能。
(四)注重发挥“典型案例”引领作用。“典型案例”清单重点要在探索中提炼、在试点中完善,从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推动形成典型示范效应。树典型要把握好三条原则:
第一,要注重可感可看,提升满意度。衡量一项工作能不能成为典型,首要标准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这几年我们实施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南太湖健康保等做法,就比较典型。接下来更要靶向发力、精准作为。
第二,要注重能学能干,提升实效性。我们不能干脱离发展阶段、脱离实际能力,浪费工作精力、浪费财政资金的事情。接下来要在数字化惠民推动“无差别城乡”等方面攻坚突破、取得实效。
第三,要注重创新创造,增强辨识度。只有创新,才能主动。比如,我们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首创的工业碳效码,就很有典型意义。下一步,尤其要突出系统集成,在绿色发展等领域结出标志性成果。
四、讲一讲“怎么干”,切实强化抓落实机制
打造“无差别城乡”是湖州率先开创的一项系统工程,是运用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变革先行实践。要坚持整体智治、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加快构建“无差别城乡”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真正以落实开路、用实绩说话。
(一)建立指标体系,把指挥棒快快立起来。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围绕“三富三优”目标,分7个方面设置了63个具体指标,这是我们抓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发力点,各地各部门要分兵把守,一项项抓到位。要探索建立湖州“无差别城乡”指数,定期发布市县“无差别城乡”指数,动态监测进程,引领工作推进。
(二)建立工作体系,把任务架构快快拉起来。坚持市县乡联动、部门间协同,把“一盘棋”思想树起来、落下去。专班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及时发现问题、落实解决方案。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梳理各自“无差别”事项清单。各区县要抓紧研究制定落实方案,探索开展“无差别城乡”区县创建和专项改革试点。
(三)建立政策体系,把“最强供给”导向快快树起来。要坚持统筹创新,把“无差别城乡”建设纳入“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推出撒手锏级政策举措。要坚持共建共富,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进一步创新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制。要坚持可持续,确保“无差别城乡”政策体系建立在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
(四)建立评价体系,把“以实绩论英雄”要求快快硬化起来。要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构建“体系化、全贯通、可衡量、闭环式”的评价体系。要强化闭环管理,建立“有部署、有督查、有考评”工作机制,形成打造“无差别城乡”的工作闭环、正向反馈。要强化知识产权,抓好“无差别城乡”的理论建设和品牌建设,打造“湖州‘无差别城乡’”金名片。要强化赛马争先,各地各部门要全上跑道、积极作为,加快形成比学赶超、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