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6 14:54:50
近段时间以来,在文化类节目的引领下,传媒领域持续掀起“国风潮”与“历史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 电影化、穿越化的形式重读经典,领略横亘古今的智慧传承;《中国诗词大会》联结现代科技与古典情怀,将背诗、记诗升级至用诗、评诗,打造一场融汇古今的视觉效果;《唐宫夜宴》将短视频平台纳入传播视野,凭借短视频这一传播手段强势“出圈”,实现大屏和小屏的融合与互动……这些产品的成功经验表明,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既要持续性产出有精神格调的影视作品,又要实现更广范围的受众触达,因此, 努力探索“创作与传播两手都要硬”的经验规律是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 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做 大做强主流舆论,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面临的重大任 务,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在影视传媒领域,要占领文化 舆论场的高地,则需要全方位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并在全媒体领域拓展传播渠道,打造更多的“硬通货”。
从塑形到铸魂,“硬通货”的核心是软实力。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以平台主导、数据驱动的渠道传播搭上了技术的快车道,但“内容为王”始终是黄金铁律。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是能够释放出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与文化感召力就越能得以彰显。近年来, 举凡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除了在形态创新上大胆颠覆之外,更蕴含着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蕴藏着铸魂立德的丰富资源。
从流量到走心,“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毋庸置疑, 影视传媒领域的发展需要流量支撑,流量本身也具有客观属性与参考价值,这并不违背发展逻辑。然而,真正在社会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作品往往是以彰显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为基础的。随着新媒体对现代生活的形塑和重构,当代国人的文艺需求也日益体现出基于“绿色流量”的新特征,即重真实、重向善、重审美。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时光穿越追忆“无条件的母爱”,激发积极励志、永远热爱生活的态度;《山海情》以写实主义精神“俯身下腰”,描绘出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宏伟壮举和众生群像;《觉醒年代》以“史实不虚、情怀不拘”的辩证创作思维为出发点,对剧中人物的刻画既高度契合历史事实又个性鲜活、细节饱满……这些作品既做到了“导向为先”又做到了“内容为王”,直接触发大众情感与情绪共鸣,让作品充满奋进精神与人性光芒。
从联动到出圈,“硬通货”须重建传播链。在现有传播格局下,电视面临的问题并不在内容品质层面,而更多的是传播层面的挑战。移动传播媒体的高度便捷,使得电视的开 机率急速下降,倒逼传播链的改革。影视艺术的未来发展需要将每一种媒体的优势最大化。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 进,传播与创作同等重要的呼吁之声凸显,“硬通货”内容 更多表现为传播层面的“出圈”属性。原本依靠强逻辑性与 连续性输出的影视作品,如今更多依靠短视频与社会话题的移动端传播倒推至策划与制作,形成“大屏端负责超级宣推与精品创作,网络端成为移动书架与前沿探索,微信微博端形成舆论话题,短视频实现精准到达”的新型传播链条,让 “硬通货”变得更有穿透力。
从智能到跨界,“硬通货”要倚重强创新。“硬通货” 的高频次涌现,还要依托于对策划研发领域的高度重视与投入。但凡广受好评的影视作品,其前期投入在国情调研、剧本采风、方案策划中的精力与成本都大大提高,影视传媒领域需要建立“原生创意就是核心资产”的理念。除了以上文本创作方面的高度重视之外,还要打好智能与跨界这两张新牌。既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全方位、多维度的沉浸式欣赏需求,又在内容创造与视听表达上开辟媒介互鉴与跨界学习的特色革新之路。随着多元艺术形态正逐渐实现融会贯通与融合新生,新型综合性影视作品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舆论传播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舆论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崭露头角的精品力作彰显了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跟上节拍,适应变革,着力创新,我们必能开创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打造更多舆论场上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