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10:02:18
一、【解读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合讨论时指出:父母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部门不能单独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和解决。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一些棘手问题,取决于协同育人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再一次回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地位,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也许可以为教育难题的解决开出一剂处方。
二、【背景材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协同育人的地位。大会提出了“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陈宝生部长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作为教育“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畅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
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是关键。要克服“重智力、轻素质”“重分数、轻素质”的误区,大力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教一体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为抓手,凝聚共识,统筹推进。各级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应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到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对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合力。学校在疫情期间出现了“退学难”,家长“维权难”,课后服务出现了“三点半难”;学校在“三点半难”背后出现了“家长群”,家长群管理出现了问题,学校学业压力过大,作业压力过大导致睡眠不足,青少年玩手机成瘾,手机管理出现了问题,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也是广大家长的心病,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理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责任界限,没有建立正常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共识。为此,各级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畅通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的运行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的保障体系,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主动回应教育未来的新面貌,迫切需要激发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创造新动能。这场大爆发中,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全学段网络教育可谓一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育改革,引发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教育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结构,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权威,削弱了家庭教育的权威,强化了社会教育的权威。伴随着因特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纽带的泛在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大数据在线学习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重新塑造学校家庭社会关系,使之在新的“无重量”环境中找到平衡?怎样激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动能,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变革?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和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提高认识,做好规划,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维,积极探索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进行家校合作育人的实践路径,从而激发家校合作育人的新动能,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形态。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两会”热点给我们一个重要提醒,各级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一定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把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作为凝聚人心、强基固本的教育基础工程,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应对教育未来的新面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面向未来的人才,实现教育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