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法律要发挥作用,全社会首先要相信法律。最近,中共中央发布了《建设法治社会实施纲要(2020-2025)》,首次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六大特征”,即“相信法治、公平正义、维护权利、遵守法律、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其中,第一个是“相信法治”。相信法治强调的是,人们从内心承认、倡导、服从和服从法治。只有提高人民的法治修养,使他们真诚地相信法治,将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意识,履行自己的责任,坚定地捍卫社会主义法治,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基石,才能扎实有序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解读分析】
对法治的信仰取决于法治的实践。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越高,相信法治的社会基础就越强。法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让民众相信法治,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到法律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体验到法治带来的真正便利,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累对法治的理性认识,从内心培养对法治的信仰。法治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民众认同法律制度的公平合理的过程,是民众建立自主自律的自我意识的过程。一方面,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过程中维护法律权威。一部充分吸收民意的好法律,能够自觉遵守,唤起民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从而唤起内心对法律的信任、信赖和尊重。只有良法良治的制度越来越完善,群众才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法治在身边”;只有依法行政、遵纪守法、严格执法,才能以公正、高效、廉洁的执法效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选择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为人民提供系统、准确、专业的法律帮助。法律专业性很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面法治进一步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越来越需要专业的法律帮助和支持。人们在接受衣食住行等公共服务的同时,有更强烈的维护自身权益、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愿望,需要更专业、更好的法律服务。要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平等包容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相信法治需要责任。法治信仰是一种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寄托,表现为对法律的关注、信任和寄托。人民对法治的信心和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权力受到法律限制的情况以及公共权力负责人的公平和诚实形象。领导干部是培养法治信仰的关键。法律和决定的实施要通过领导干部的具体工作来进行。要让人相信法治,领导干部首先要尊重法治,敬畏法律。领导干部尊重或者不尊重法律,学习或者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使用法律。人们都看着自己的眼睛,记在心里,在行动中以身作则。他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切实增强思想意识和行动意识。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等法治基本理念,自觉以法为鉴,在宪法范围内行事。我们要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用法治纠正和解决法治不畅的问题,站出来坚决反对各种危害、破坏和践踏法治的行为,努力成为尊重和遵守法律的模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爱护法律,依法办事,对法治表示忠诚和辩护,引导群众信任法治,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风气。